陪孩子帶著好奇心散步去——從生活中累積創造力



【文╱洪蘭(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)】


最近天氣炎熱,電費又高漲,很多人晚飯後便到地下街去避暑。有一天,我從捷運出來,看到前面有個媽媽穿著拖鞋牽了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在逛街乘涼,我很高興看到這個現象,因為自從電視普及之後,就很少看到大人帶著小孩出來散步了,大家都是手端著飯碗、眼睛瞪著電視,連嘴裡吃的是什麼都不知道,更遑論孩子講的是什麼了。看到漲價能讓全家人重新一起做一件事,也是將功抵過。


散步別忘了滿足孩子的好奇


那個孩子顯然很少出來逛街,對櫥窗東西很新奇,但是媽媽緊抓著孩子的手,嘴裡一直說「沒什麼好看,快走,沒什麼好看」,孩子的頭卻一直往回望,依依不捨,令走在後面的我有點不忍心。其實,這個年齡的孩子是最好奇的了,既然穿著拖鞋就不可能是趕赴什麼約會,為何不從從容容地慢慢走,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呢?台北人的步調真快,連散步都在趕,失去了散步的意義。其實,好奇心是創造力的原動力。


金錢和物質都不能替代好奇


有個實驗發現好奇心本身勝過金錢或物質的報酬。這個實驗是讓大學生躺在核磁共振儀中,讓他選電腦螢幕上同時出現4張圖片中的1張,如果選對了,就有1英磅的報酬。受試者一開始不知道該選哪一張,只好隨意猜測,但是很快就發現選某些圖片有錢,某些圖片只是陪襯,於是,他會選有錢的。


當受試者學會了之後,實驗者開始讓有錢的圖片和不曾出現過的新圖片一起出現。一般來說,受試者應該選他確定有錢的圖片,因為實驗者已告訴他,在實驗中所賺的錢就是等一下他會拿到的錢,但很奇怪的是,他們寧可少賺1英磅,去選不曾看過的圖片。
好奇心顯然強過理智,明知林中兩鳥不及手中一鳥,還是會去做。實驗者在他們做這個決定時,掃瞄大腦,結果發現前腦皮質下的紋狀體(striatum)大量活化起來,這個地方是大腦追求報酬和愉悅的地方。難怪商人常將賣得不好的產品重新包裝上市,消費者看到包裝不同了,就會再上一次當。


好奇心是永遠無法抵擋的


在猴子實驗上,一隻24小時沒吃沒喝的猴子在做對一個作業後,可以選擇打開A、B兩個窗戶,A窗望下去是一盤鮮艷欲滴的水果,B窗望下去是個自己會跑的電動小火車。我們以為餓了一天的猴子一定會去選A窗,結果發現牠的確會去選A窗,看的時候還會流口水;但是更多時候選擇B窗,因為牠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,為什麼會動。所以好奇心是擋不住的,西諺“curiosity kills the cat”,好奇心雖然會送命,貓還是要去看一下是什麼;潘朵拉(Pandora)也是擋不住好奇心,開了不該打開的盒子,放出來了戰爭、飢荒、瘟疫等,給人類帶來災難,幸好最後還有個「希望」飛出來,使人可以活得下去。


好奇也是生存的基本動力


最讓我感動的好奇心是孟東籬所寫的一隻小貓:牠被人下毒快要死了,嘔吐了一地,奄奄一息,孟東籬不忍心,把牠抱到太陽晒不到的陰涼處,這隻小貓趴了一會兒,歪歪倒倒的站起來,想走進家門內去死,牠在半路上突然看到一個以前不曾看過的小石子,好奇了起來,伸出已不太靈敏的爪子去玩了一玩小石頭,才倒地抽搐而死。一隻毒發快要死的貓還會對新奇的東西有興趣,這個好奇心太偉大了,它帶給動物的生生之意讓人感動。自從看過孟東籬這篇文章後,我不再管束兒子的好奇心,他要玩什麼、摸什麼,只要沒危險,我都儘量滿足他。好奇心不但是創造力的原動力,還是人生存的基本動力,沒有它,沒有文明。


散步時刻既溫馨又能學習


父母親帶著孩子散步原是一個很溫馨的時刻,大人順著孩子的指點,告訴他關於這個東西的故事。我最早學會不可用手指人家便是3歲時在台北市的新公園(現在改名二二八公園),我看到一個駝背的人,手剛指,嘴剛說「媽媽,你看」就立刻被母親把手打下來,從此知道不可用手去指人。所以逛街不只是親子共處的愉悅時光,還是教育的機會,利用孩子看到很多家裡沒有的東西,教他知識和做人的道理,既省了電費又教育了他,一石二鳥,一舉兩得,何樂而不為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bc0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